找到相关内容278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宋、辽、金、夏宗教概述

    三大宗教之一,其所以具有跨国界、跨民族传播的能力,就因为它既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,又具有生动直观的信仰体系。佛教 四谛 、 五蕴 、 十二因缘 、 因果轮回等基本理论,对残酷的人生和不平等的制度进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982974.html
  • 堪萨师公著作《遍益明镜》之4

    佛陀。七七四十九天后赴波罗奈斯鹿野苑初次说法,转四谛法轮。初转时阿若憍陈如[2]得见道,随即跋提、婆师波、摩诃男、阿说示[3]也见道成为具足戒比丘。遵照佛的教敕为了比丘着裙方便及安乐的缘故,在佛坐过的...中以松木制成是心续正直而调柔之相,底尖有结表断恶趣门,下有七边表七菩提分,上有八边表八正道,顶有四角表四谛,每角有三环成十二数表十二分教,有二塔表智慧方便及二身,代表全圆的因果道分。铁钩表能作引导众生...

    堪萨师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483181.html
  • 略析《佛性与般若》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置

    反之,「依天台宗,达到『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』,始可进入『无量四谛』,即无量法门也。……如来藏自性清净心,无论在迷在悟,俱有无量法门。而无量法门,无论在染在净,在执与无执,俱是『恒沙佛法佛性』之所具。在...

    程恭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41083473.html
  • 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

    躺在床上那几小时,但要在那短促的时间中希冀极乐,也是不可能的事。”[1]p3我们知道,佛教的基本教义乃是它的“四谛说”,首先是苦——生老病死,一切皆苦,佛教就是这样看待人生的。“生本不乐”正是这“苦”的...

    薛克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5684100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深刻矛盾。佛教本来追求出世价值,立足点基于对现实人生“一切皆苦”的价值判断,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用来帮助人从世间“生死苦海”中涅槃解脱,“三法印”、“四谛义”、“五蕴”、“六智慧”、“八正道”、“十二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以缘起法为基础,包含了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八正道等的所有出世间正法与世间正法。世间正法指具体表现为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等的人天乘法,而出世间正法则是指涅槃解脱之法。世间正法是出世间正法的现实基础,因为当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
  • 譬喻----佛教的善巧与美妙

    酪为定圣行,生酥为四谛慧圣行,熟酥为二谛慧圣行,醍醐为一实谛慧圣行。   (四)显示三乘断惑修行深浅不同之譬喻。优婆塞戒经卷一以兔、马、象等三兽渡河之情形比喻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285031.html
  • 弘扬“人间佛教”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

    无明没有了,无无明也没有了;“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指连老死的考虑都没有了。这一切超越了二元对立,获得了空境。“苦集灭道”指四谛。“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”指证得佛境不是得到了什么,只是回归到了本性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085647.html
  • 万世译经师——鸠摩罗什菩萨略传

    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《分别功德论》卷第一(大正二五,页三二上)亦提到:「阿毗昙者,大法也。所以言大者,四谛大慧诸法牙旗,断诸邪见无明洪痴,故曰大法也,亦名无比法,八智十慧,无漏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086286.html
  • 学《心经》用《心经》

    (色受想行识)、十二处(六根、六尘)、十八界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),这叫三科法门,属于众生法;“无老死……亦无老死尽”,属于缘觉法;“无苦集灭道”四谛,属于声闻法;“无智亦无得”,属于菩萨乘的法。众生、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686339.html